4月1日上午,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研討培訓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召開,新一輪的黃河流域春季鳥類遷徙季調查也同步開始。4月1日至15日,由內蒙古大學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學院馮剛教授團隊負責在內蒙古黃河流域展開春季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調查團隊包括包頭師范學院劉利老師團隊、內蒙古林業(yè)草原監(jiān)測規(guī)劃院方海濤團隊、內蒙古觀鳥愛好者等,調查區(qū)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烏蘭察布市多個黃河流域重要濕地,共記錄到鳥類125種90063只,隸屬于17目42科,包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8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8種,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全球受脅物種16種。
內蒙古大學黃河流域鳥類及棲息地調查團隊
(相關資料圖)
內蒙古大學團隊在烏蘭察布市岱海保護區(qū)進行鳥類調查
內蒙古大學團隊在烏蘭察布市岱海保護區(qū)進行鳥類調查
內蒙古大學團隊在鄂爾多斯市遺鷗保護區(qū)進行鳥類調查
本次調查中,記錄到數量前五的鳥類分別是普通鸕鶿15092只、紅嘴鷗12039只、白骨頂11658只、綠頭鴨11210只、赤麻鴨4207只。國家Ⅰ級保護動物8種分別為卷羽鵜鶘、黑鸛、玉帶海雕、獵隼、白鶴、白頭鶴、大鴇、遺鷗。根據IUCN物種瀕危程度來劃分,極危(CR)物種1種,為白鶴;瀕危(EN)物種有2種,包括玉帶海雕和獵隼;近危(NT)物種有6種,包括卷羽鵜鶘、羅紋鴨、白眼潛鴨、鳳頭麥雞、黑尾塍鷸、白腰杓鷸;易危(VU)物種有7種,包括鴻雁、紅頭潛鴨、白頭鶴、大鴇、尖嘴濱鷸、遺鷗、田鹀。
自2022年10月以來,黃河流域首次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正式啟動,已經于當年10月和2023年1月組織了兩次沿黃省份的同步調查,這是首次沿黃河全流域的、利用統(tǒng)一調查方法的大規(guī)模同步調查。此次4月份開啟的新一輪同步調查,主要針對黃河流域春季鳥類遷徙季,7月份還會繼續(xù)組織開展夏季鳥類繁殖季的同步調查。春秋季是鳥類的遷徙季節(jié),內蒙古黃河流域作為鳥類遷徙季重要的停歇地之一,主要調查目標物種包括鶴類、雁鴨類、鸻鷸類、鷺類、卷羽鵜鶘等EAAF(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qū)伙伴關系協定)關鍵物種。
翹鼻麻鴨 李建平攝
綠翅鴨 王志芳攝
赤麻鴨 李建平攝
金眶鸻 劉卓恩攝
白腰杓鷸 劉卓恩攝
紅腳鷸 劉卓恩攝
文須雀 劉卓恩攝
疣鼻天鵝 劉卓恩攝
赤嘴潛鴨 劉卓恩攝
遺鷗 史旭峰攝
遺鷗 張繼云攝
黑翅長腳鷸 李文靜攝
黑翅長腳鷸 劉卓恩攝
普通鸕鶿 劉卓恩攝
普通鸕鶿 李文靜攝
白琵鷺 張繼云攝
白琵鷺 劉卓恩攝
大天鵝 張繼云攝
鳳頭麥雞 張繼云攝
棕頭鷗 史旭峰攝
黃河橫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擁有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同時,黃河流域還涵蓋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東非-西亞三大全球候鳥遷飛區(qū),為遷徙水鳥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包括繁殖地、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黃河流域對于區(qū)域生態(tài)安全意義非凡,也在全球水鳥保護中都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對黃河流域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鳥類及棲息地調查,旨在系統(tǒng)評估黃河流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變化、濕地保護管理成效和存在問題,制定黃河流域濕地保護戰(zhàn)略和優(yōu)先行動,為建立健全系統(tǒng)完整的黃河流域水鳥及其棲息地調查監(jiān)測體系提供科學依據,為評估黃河流域濕地生態(tài)健康狀況及保護修復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